×

极越CEO夏一平:AI模型已上车,今年智驾未全国落地的企业将掉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5-02 08:13:39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今年,如果谁还没有落地‘智驾全国都能开’,谁就一定会在智能化浪潮中掉队。”在 3 月 25 日,极越汽车的 AI DAY 上,CEO 夏一平已经开始向智能驾驶同行宣战。

  他表示,在百度 AI 技术的助力下,极越的 AI 模型全年迭代次数达到 324 次,平均一天就有一个模型上车。

  在 AI DAY 活动上,夏一平也带来了极越汽车的 V1.4.0 新版软件升级,更新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互联、三电等诸多领域,增加了超过 200 项新功能。这也是百度 AI 技术上车且持续迭代的能力验证。

  比如在智能驾驶领域,极越向来主打纯视觉技术路线,这得益于百度 Apollo 纯视觉高阶智驾能力支持。而百度的智驾能力也在朝着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的方向进化。

  会上,百度 IDG 技术委员会主席王亮就介绍了自动驾驶视觉大模型 VTA(Vision Takes All),大幅升级包括动静态检测、时序跟踪、实时建图、场景理解等能力,提升极越纯视觉高阶智驾能力上限。

  在大模型的基础之上,百度还能提供 2.2EFLOPS 的 GPU 智驾云端算力,让大模型能在海量的数据中,实现快速迭代。在过去几个月里,百度和极越就迭代了 90 多个智驾功能。

  百度王亮表示,极越的点到点领航辅助驾驶 PPA 功能已经覆盖全国将近 50 万公里路网,覆盖了广州、北京、上海、杭州、深圳 5 城。“上半年开放全国 300 个城市的领航辅助驾驶。”

  不过,极越并没有彻底放弃对地图的依赖。在百度用自动驾驶视觉和大模型重构地图生产方式后,百度推出了 LD 地图(LD 即车道级导航),仅保留了传统高精地图的要素和精度,同时增加了经验图层、安全图层、实时图层等新地图要素。百度表示,目前已经完成全国 360 万公里道路、360 个地级市的 LD 地图生成,这也是百度和极越加入“智驾全国都能开”的基础。

  此外,在百度的语音交互能力下,极越 01 的语音助手 SIMO 指令识别速度快至 500ms,且在弱网/无网环境也能流畅交互。

  可见,百度将各种 AI 技术都放到了极越品牌终端上,对于 AI 技术的上车也为行业提供了部分借鉴意义。但极越不仅是百度 AI 技术探索的载体,更是智能汽车品牌。

  作为百度与吉利的合资产品,极越 01 车型主打的 20 万元市场区间竞争相当激烈,但极越 01 目前的月销量基本保持在三位数。极越 01 还需要解决销量难题,被更广大的消费群体看见与购买,百度的 AI 技术才能照进现实。

  以下是 36 氪汽车等媒体与极越汽车 CEO 夏一平的对话,经编辑:

  问:极越如何有效地部署和优化 AI 大模型?如何平衡算力需求、能源消耗和实时性要求?

  夏一平:我们早在 2021 年就开始规划和部署 AI 大模型。大模型分为两种,一种是云端,一种是端侧。我们现在基本就是云端训练、端侧部署,端侧再做优化。我们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全年 AI 模型迭代次数达到 324 次,而且是真正上车的模型,平均一天就有一个模型上车。大模型并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相应的匹配,包括匹配合适的算力。

  问:极越的纯视觉智驾路线,如何应对复杂路况和不可预测的行为,确保车辆安全稳定地行驶?

  夏一平:极越的纯视觉是百度最早为 L4 智驾而开发的,经历 8000 多公里里程安全无事故运营。我们拥有百度最新研发的视觉大模型 VTA(Vision Takes All),它具有目标检测、实时建图、时序跟踪、场景的阅读理解能力四大核心能力,支持总共 101 类建图场景,基本上是覆盖了 100% 的道路元素,而且建图精度是达到厘米级,可以更敏捷地对发生的事件做决策,也能更端到端去推理和执行,从而更好地确保安全行驶。比如在最难最复杂的路口,我们有能力完全重建路口,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能力。

  我们现在还有高精地图,安全性比很多车体验要好很多,我们有足够多的数据、覆盖足够多的场景,训练足够多的场景,覆盖更多长尾的 Case,产品的体验就会越好。

  问:大模型的客观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具体的指标?另外大模型和非纯视觉矛盾吗?极越在三电和其他技术方面有何优势?

  夏一平:当前许多大模型只是噱头,很多人也不清楚大模型具体是什么。大模型是一个概念,是一种 AI 学习并逐步成长的计算方法,不同的算法有不同的模型,有语言大模型、感知大模型、端到端大模型。汽车上的大模型最主要的是上车体验,极越大模型上车体验很好,最新的 1.4.0 版本功能,目前市场上是看不到第二家的。

  关于三电技术,我认为今年可能已经走到尽头了。想在三电方面拉开差距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电池、充电、电机,现在都越来越同质化。真正能够突破,赢得市场的只能是智驾能力高低,以及智能化体验的优劣。整个世界都在向着 AI 方向变化,我们会被 AI 的产品所围绕。

  问:有观点认为,自动驾驶对于消费者购车意愿的权限在降低,这会反过来影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节奏吗?您觉得自动驾驶应用,对车企的成长撬动作用有多大?

  夏一平:到今年年底,头部智驾驾驶玩家和第二梯队会拉开巨大的差距,因为 AI 数据迭代的飞轮一旦起来之后,成长是非常快的,不给后来者超越的机会。

  我不太认可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购买意愿低的说法。我自己经常在一线跑,在门店待的时间非常多。事实是越来越多的用户想买智驾的车,而不是越来越少的用户买智驾的车。

  科技的发展是不会倒退的,包括 AI 技术发展,GPT 大模型以及 AGI 发展,这些技术会有效推动智驾发展。我觉得时代不会倒流,科技也不会倒流。

  问:您如何定义智驾第一梯队?

  夏一平:智驾覆盖的范围数据是一个重要指标。极越的 PPA 现在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个城市,可使用范围跟覆盖率非常高,一线城市渗透率 90% 以上。比如用户每天开 100 公里,接近 50% 都是智驾 PPA 开的。用户也是重要标准,只有用户说智驾好用,才是真正的第一梯队。

  现在网上有许多全程无接管的智驾视频,其实大多都是不真实的。目前阶段,总会有一些突发状况需要接管,但我们会承认真实的问题,然后通过 AI 学习、快速优化升级,下次就会成长。

  问:极越的销量似乎还没有给出正向反馈,您怎么看待目前的销量?核心问题是什么?

  夏一平:我们自己也反思,和理想汽车最近的反思有点相似,以为把车造出来是1-10 的过程,其实发现还是0-1 的过程。我们前期的目标用户找得不够精准。当把车卖给非目标群体的时候,会发现很困难,当我们把车卖给科技爱好者时,甚至都不用介绍车的优势,消费者就会买单。

  我最近很多时间都在一线,去到销售门店亲自卖车,和用户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更好地知道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以及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极越 01 上市也才 4 个多月,比较年轻。作为一个新的品牌,用户进入门店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不是要买车,而是这是什么牌子,能不能相信?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当品牌还在建立认知阶段,我觉得应该把多把用户带上车,卖场景、卖体验,而不能去卖配置。从 1 月份开始,我们加大了对直播的投入,加强对科技的宣传,吸引对智能化有需求的人群进店。目前整个销售团队也正在进行变革,整体数据在好转。就像我们的软件升级迭代的速度一样,我们的组织迭代也很快,我们坚信,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