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门问问冲刺港股IPO 难以撑起“AIGC第一股”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5-02 03:47:04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AI 初创公司出门问问(Mobvoi)近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 4 月 2 日披露通过聆讯后的资料集,拟主板挂牌上市。

  出门问问公司由华人 AI 科学家李志飞于 2012 年回国创立。李志飞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后,就职于美国谷歌公司,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专家。截至 2015 年底,出门问问已经获得包括谷歌在内的 7500 万美元的投资,谷歌也成为该公司早期的投资人之一。

  出门问问最后一轮融资在 2019 年 9 月完成,当时的估值约为 7.56 亿美元。李志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的估值预计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与出门问问上市相关的新闻中,记者发现了大量将该公司称为“AIGC 第一股”或者“中国大模型公司”的标题,甚至还有媒体将出门问问与 OpenAI 相提并论。但如果将出门问问视为一家生成式 AI 概念或者大模型企业,那么它与 OpenAI 等企业从规模来看远不是一个量级的。

  美国大模型头部企业 OpenAI 的估值在新一轮的融资谈判中预计将至少超过 800 亿美元,而 OpenAI 的主要竞争对手 Anthropic 在获得了亚马逊上周追加的 27.5 亿美元投资后,估值也接近 200 亿美元。其他位于第二梯队的 Cohere、Inflection AI 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的估值也都至少达到数十亿美元。

  根据 PitchBook 的数据,2023 年投资者在美国的近 700 笔生成式 AI 交易中投资了 291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 260%。

  2021 年、2022 年、2023 年财年,出⻔问问营收分别为人民币 3.979 亿元、5.002 亿元、5.071 亿元。从出门问问的招股书来看,生成式 AI 的收入占比仍然较小。2021 年至 2023 年,出门问问 AIGC 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 682.2 万元、3985.7 万元和 1.18 亿元,占总收入比分别为 1.7%、8%、24%,不过复合年增长率超 300%。

  从出门问问的研发支出来看,2023 年公司研发投入为 1.55 亿元,占收入比重超过 30%。然而,不到 2 亿元的研发投入对于大模型的开发而言还远远不够。

  与此同时,由于受可赎回优先股及普通股的账面值变动影响,出门问问近三年来亏损额持续加剧,2021 年至 2023 年,归属于本公司权益股东的年内全面亏损总额分别为 2.051 亿元、9.856 亿元、8.674 亿元,三年亏损总额超过 20 亿元。

  不过在调整后(即去除受可赎回优先股及普通股的账面值变化等因素),出门问问在 2022 年扭亏,盈利 1.09 亿元,但 2023 年利润大幅下降至 1753.5 万元。此次 IPO 有望成为该公司“回血”的重要途径。

  利润的变化来自于大客户客群收入的减少。

  2017 年,大众汽车向出门问问投资 1.8 亿美元,双方合资成立大众问问,从事“AI 车载技术”研发。此后,向大众提供 AI 软件解决方案成为出门问问重要的收入来源。

  2021 年末,出门问问赎回大众汽车对其投资的份额,同时大众汽车收购出门问问持有的大众问问 50% 股份,双方股权层面完成“脱钩”。但在 2022 年,出门问问来自大众汽车的收入占比仍高达 42.6%。

  2023 年起,出门问问向大众汽车提供 AI 企业解决方案及知识产权安排收入开始减少。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预计于 2024 年 AI 企业解决方案的收入、毛利及毛利率将有所下降。大众问问能否依靠其他客户来弥补来自大众汽车收入的下滑也值得关注。

  在 2019 年后,出门问问已有 5 年没有获得外界的融资,流动负债超过 45 亿元,该公司面临流动资金风险。IPO 前,出门问问的股东除了谷歌以外,还有红杉中国、真格基金、大众汽车集团、歌尔声学等。其中谷歌持股 13.36%,红杉中国持股 10.92%。

  整个 2023 财年,李志飞的薪资总额(包括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开支、酌情花红、津贴和实物福利等)高达 654.3 万元人民币。

  根据出门问问公司官网,AIGC 解决方案矩阵合作品牌客户较广,包括抖音、快手、中国移动、易车、学而思、京东科技、江南布衣等企业。

  在这一背景下,出门问问也开始全面押注 AIGC,并发布了出门问问大模型“序列猴子”。2023 年初,李志飞公开喊话:“要在大模型领域创业,做中国的 OpenAI。”

  自 ChatGPT 爆红以来,李志飞也一直活跃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有媒体报道,李志飞也在网上公开出售 AI 课程,定价为每年 2999 元。

  对于国内 AI 的发展现状,一位知名 AI 创业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很多 AI 企业的创始人都努力提高声量,就是因为想要引起外界的关注,只有在业内提升话语权,才能把 AI 方案卖出去。”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声称自己是 AIGC 赛道的企业,都还没有找到盈利模式。“大家都是硬烧钱,如果融不到资或者上不了市,很多企业就活不下去。”他表示。

  李志飞早在创立出门问问初期时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之所以选择回国创业,就是因为不想拘泥于人工智能技术层面的研究,而是想让更多用户享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好处。

  如今 AI 大模型的发展让 AI 加速进入“全民时代”,李志飞能否带领出门问问把生成式 AI 技术推向更多终端,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群贤毕至

访客